本報訊 昨日,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“地平線教師讀書社”里,一批老師和家長、學生們分享如何追尋“有意義的教育”。
  交流會上家長們提得最多的問題是,自己的孩子為什麼沒有興趣學。“我們的社會要求學生成為規格統一的螺絲釘,高考用標準答案和標準答題模式告訴學生規範的重要性、服從的重要性以及個人獨創性見解的不重要性。重覆性練習帶來了高分,但也扼殺了本應有的對於學習的樂趣。”在語文老師劉煜看來,第一名和第二名沒有本質區別,用成績和數字來衡量教師的工作是愚蠢的。“學校不是企業,教師也不是企業的員工,教育更不是企業的流水線,愛和自由比什麼都重要。 ”
  而化學老師呂鋒則把目光投向了孩子到底要學什麼。他用胡適先生在《此間少年》里的三句話告誡家長——須有批評的精神,須有冒險進取的精神,須有社會協進的觀念。“學習不是為了適應外界,而是為了豐富自己。”呂鋒說,作為教師,要讓孩子學會理性邏輯分析取代口號式、片段式結論,“如果一個人忘掉學校所學的一切,那麼剩下的就是教育。”
  江蘇省特級教師、作家王棟生老師認為,少年時代最重要的不是分數的成功,首先是要“會做夢”,即要有理想,起碼要有職業理想;小學和中學,就是做夢的年紀。一個人最高的學習稟賦是“熱愛”,這種“熱愛”要從青少年時代燃起。否則即使考分很高,上了名校,找到了所謂的好工作,沒有理想和夢,也會“目光獃滯,神情委頓”,不能真正體會快樂。(王 拓)
  (原標題:“會做夢”比“會考試”更重要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i13eiinf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